步入夏日,空气愈发氤氲潮湿,尤其在南方地域,气温一路飙升,直逼三十度大关。随着气温的节节攀升,大雨小雨也接连不断,淅淅沥沥下个不停,悄然间,湿气便如影随形,愈发浓重。
俗语有云:“千寒易祛,一湿难除。”身体湿气过重,首当其冲的便是脾胃,它会如蛛网般渐渐蔓延至全身,束缚住我们的五脏六腑。许多人常感身如负重,食欲不振,减肥困难,疲惫难消,皆与湿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湿气分为两种,外湿与内湿。外湿源自潮湿的空气与阴雨连绵的天气;内湿则因饮食不节、作息紊乱,导致脾胃受损,阳气不足,湿邪内生。尤其在南方地区,外湿与内湿交织,更易使人形成痰湿体质。
诸如平日里喝口凉水都易长肉,皮肤易出油长痘,困倦乏力,身体沉重,阴雨天关节疼痛,胃口不佳,大便溏稀等,皆是身体湿气过重的表现。在现代社会,十人九湿,这些情况并不鲜见,也无需过分焦虑。不妨尝试以下这些内调外养的方法,助我们驱散水湿,健脾助阳。
内调身体,祛湿健脾
祛湿需从根源着手,不可治标不治本,需阻断湿气的来源。《黄帝内经》有言:“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。”即身体的湿气,多源于脾胃功能失调,脾的运化出现问题。脾运化正常,则阳气上升,湿邪下降,代谢运化水湿的能力增强,多余水液通过小便或汗液排出体外,湿气自然无处遁形。反之,脾功能受损,水液便会积聚体内,形成湿气。
健脾祛湿,多借助天然食材进行内调。一些食材虽具有祛湿功效,但性寒凉,搭配不当,恐会进一步伤害脾胃阳气,反而加重湿气。以下分享两种祛湿界的“佼佼者”,它们在祛湿的同时,不会生寒伤脾。
食材一:五指毛桃
五指毛桃,煲汤之佳品,散发着淡淡的椰香,煲出的汤鲜甜可口,在华南地区享有“广东人参”的美誉。
《中国药典》记载:五指毛桃,味甘性平,入脾、肺、肝经,具有健脾补肺、行气利湿之功效。它能有效帮助身体祛除湿气,且色黄入脾,还有补气之效,非常适合脾胃虚弱、虚不受补的人群。同时,它不生寒也不生燥热,对于易上火的人来说,是理想之选。
五指毛桃炖出的汤,味道十分可口。现分享一道五指毛桃祛湿汤的做法:准备怀山药一根、胡萝卜一根、五指毛桃100克、花生80克。将胡萝卜和怀山药削皮切块,所有食材放入电压力锅中,选择豆筋键煮制,最后加盐调味即可品尝。这道素汤清爽不腻,令人回味无穷。
若喜欢荤食,可加入排骨、乌鸡或老鸭一同煲汤,味道同样鲜美无比。
食材二:茯苓
能与五指毛桃相媲美的平和祛湿食材,非茯苓莫属。古人称茯苓为“四时神药”,它不仅适用于冬季,一年四季,无论寒、温、风、湿,皆能发挥其独特作用。
茯苓是一种寄生在松木下的真菌,与木耳、蘑菇有些相似。古人认为茯苓是松树神灵伏结而成,故写作“伏灵”,后逐渐演变为“茯苓”。
茯苓性味平和,不温不凉,具有利水渗湿、健脾和中、宁心安神之功效。它专门针对肺、脾胃、肾中的水湿,通过小便排出体外。且茯苓在祛湿的同时,不会伤阳损正,也不会损耗身体正气。
许多祛湿食材在排水湿的同时,也会将体内正常的津液一并排出,有如“杀敌一千自损八百”之感。湿气虽祛,但身体也受损不小。因此,茯苓这种祛湿不伤正的特性,自古以来便备受人们青睐。
现分享一道源自清朝的祛湿靓汤——四神汤,它以茯苓为主料,搭配怀山药、莲子、薏米或芡实制成。虽薏米性凉,但有了温性的山药中和,便不会生寒伤脾阳。因此,我们在自行搭配食材时,也需注意温寒相宜。
四神汤的做法如下:淮山药80克、茯苓30克、薏米30克、莲子30粒、猪骨200克。将食材洗净,猪骨剁成小块,入锅飞水备用;将所有备料放入锅中,加入适量清水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煲1.5小时,加盐即可饮用。
四神汤无需每日饮用,每周喝上一两次便足矣。饮食内调在于持之以恒,任何一种养生方法皆需如此,祛湿更是如此。
外养身体,祛湿扶阳
湿气属于阴寒之邪,除了健脾祛湿外,扶阳也是祛湿的重要途径。补足阳气,可调动人体阳气,补阳益气,疏导水湿。许多人脾虚或湿气重,皆因阳气不足所致。
扶阳方法众多,有人说运动生阳,有人说晒太阳生阳,这些方法皆有道理。然而,运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难以坚持,尤其在当下内卷严重的社会,人们往往无暇或精力去运动,回家后只想躺下休息。
正好配资-国内配资官网-配资中国登录-查查看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