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嫦娥二号回不来”——这话听着像一句失败宣言,其实却是它最浪漫也最硬核的归宿。
当年它本是嫦娥一号的“替身”,万一老大掉链子,它顶上去绕月。结果老大干得漂亮,直接撞月收场,二号瞬间成了“闲人”。可科研团队没让它闲着,干脆把任务升级:别绕了,飞远点儿,去看看人类从没到过的地方。于是2011年6月,它一脚油门离开月球,头也不回地往深空冲。
说它“回不来”,得先弄清两回事:想不想回,以及能不能回。
先说“想不想”。官方口径很直白:从没打算让它回家。当年设计寿命只有半年,燃料、结构、热控全是按单程票算的。任务清单里压根没写“返回”这俩字。后来它超期服役,一口气干了六年多,拍到7米分辨率的月面全景、给虹湾着陆区画了高清地图、飞到日-地拉格朗日L2点“蹲坑”观测太阳、又拐去跟小行星“图塔蒂斯”擦肩而过,拍下3米级高清彩照。一路上顺手测试了X频段深空测控、LDPC编码、微小型相机等一堆新技术,这些活每一件都比“回家”更有价值。把它召回,等于把正在刷纪录的长跑冠军拽回起点,没人舍得。
再说“能不能”。即便哪天突然想让它掉头,也几乎办不到。
推进剂早就见底。早期奔月、变轨、多次深空机动已经把燃料榨干,剩那点只能偶尔调调姿态,想反向刹车再入地球大气?油箱不同意。
轨道太离谱。2012年之后它就已经是颗围绕太阳运行的人造小行星,最近时离地球也有几百万公里,最远拉到上亿公里。要回家就得再花一票燃料做一次“霍曼转移”,而它兜里只剩零头。
结构受不了。嫦娥二号没做防热大底,也没装再入返回舱,真让它扎进大气层,结局就是直接烧蚀解体,变成一颗流星,谈不上“安全着陆”。
所以“回不来”不是事故,而是当初写好的剧本:把有限的燃料和寿命全部用在更远的路上,让人类第一次用自己的探测器从月球出发,一路跑到行星际空间。它现在还在太阳轨道上飘着,偶尔被地面深空网捕捉到信号,像个离家越来越远的信使,一路发回暗弱却依旧清晰的“我还在”。
有人觉得遗憾,其实这正是深空探测最动人的地方:有时候不回头,才配得上那句“星辰大海”。
正好配资-国内配资官网-配资中国登录-查查看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