几年前,与老杨闲聊,这位同事的00后儿子对买房嗤之以鼻,一句“将来房子多的是,随便挑,急什么?”道出了当下不少年轻人的心声。这些年,从读者和粉丝的反馈中,我越发感受到这种观念的普遍性。
那么,问题来了:今明两年不买房,五年后,等待我们的究竟是更买不起的绝望,还是“随便挑”的自由?今天,我们就来抽丝剥茧,把这事儿彻底说透。
1. 冰火两重天的楼市现状:高处不胜寒,低处无人问
放眼当下的楼市,大城市的房价依旧如高山仰止,令人望而却步。上海内环的新盘,单价牢牢锁定在12万以上;深圳湾的豪宅,即便在市场下行的大背景下,半年内依然逆势上涨11.5%。更令人窒息的是高昂的房贷压力。在北京五环外,一套90平米的普通住宅,月供轻松突破9860元,超过了许多人的月薪。一个普通家庭想要在上海拥有一套房产,需要不吃不喝地积攒42年!
然而,小城市的景象却截然不同,宛如另一个世界。在安徽某个资源枯竭型城市,一套三居室总价不过30万;乳山的海景房,在经历了80%的暴跌后,单价甚至跌至每平米2000元的冰点。更令人心惊的是,即便如此,依然无人问津。在东北的许多城市,房价跌破5000元/平米已是常态;天津有业主主动降价30%,房子依然找不到买家。从全国范围来看,房屋库存量已经达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。克而瑞的数据显示,50个重点城市的新房去化周期高达21.82个月。这意味着,按照目前的销售速度,需要近两年时间才能消化完现有的库存。在南京、重庆等地,广义库存甚至足够销售五年以上。全国商品房总量超过5亿套,理论上可以容纳30亿人居住,而我们国家的人口还不到14亿。
展开剩余66%2. 五年后的城市分化:少数精英狂飙突进,多数平庸黯然失色
嗅觉敏锐的地产大佬们早已用行动给出了答案。王健林疯狂抛售55座万达广场,套现高达520亿;李嘉诚在大陆的资产占比已缩减至惊人的5%。他们都洞察到了未来的趋势:只有少数10-20个核心城市的房产,才具备真正的投资价值。
政策导向也在加速这种城市分化。深圳凭借每年新增33万人口的强劲势头,在投资前景榜单上高歌猛进,位列第三。而与此同时,东北的某些城市,已经开始通过关闭路灯来节省开支。缺乏人口和产业的支撑,这些城市的房产最终很可能沦为毫无价值的“钢筋水泥废墟”。
3. 市场共识的形成:房子多过人,信仰已崩塌
幼儿园倒闭潮正以惊人的速度蔓延,从偏远的农村席卷至繁华的城市。空荡荡的教室,预示着一个不争的事实:接盘侠正在锐减。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掷地有声:全国拥有6亿栋建筑物,商品房总量超过5亿套。在郑州、天津等城市,房价相较于历史高点已经腰斩过半。租赁市场挂牌量激增20%,租客的议价空间越来越大。
年轻人的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。“3000块招不到农民工却能招到大学生”的现象,成为了一种常态。他们宁愿选择租房结婚,也不愿背负沉重的房贷,透支未来几十年的生活质量。这种持续了30年的房产信仰正在瓦解,这比单纯的房价下跌更具杀伤力!
4. 持有成本水涨船高,新加坡模式悄然逼近
未来的房产持有成本只会越来越高。除了尚未正式落地的房产税之外,还有各种“隐形花费”在悄然增加。大中城市的物业费预计将上涨5?0%;十年房龄的老房子,维修基金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。
保障性住房也在不断挤压商品房的市场空间。福州将保障房的准入线划定为人均15平方米以下,覆盖了大约六成的工薪阶层。到2030年,预计将有超过60%的家庭不再需要购买商品房,商品房正逐渐演变为一种奢侈品。这实际上是在效仿新加坡的模式,在新加坡,超过80%的居民居住在政府提供的组屋中。而我们的“组屋革命”也已经拉开了序幕。政策性银行正在批量收购卖不出去的楼盘,将其改造为保障性住房。
5. 普通人的生存法则:精打细算,量体裁衣
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,答案已经呼之欲出。那么,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呢?
首先,刚需购房者需要紧盯“政策末班车”。首套房贷利率可能会降至2.5%,这意味着100万的贷款,30年可以节省18万的利息支出。务必认准核心区域、靠近地铁的优质房产。那些没有地段、没有学区、没有品质的“三无房产”,切勿触碰。
其次,如果选择租房,当月租金低于月供的50%时,就不要急于买房。
最重要的是,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,切勿为了买房而牺牲生活品质,让自己活得像牛马一样。老会计的话一针见血:“月供最好不要超过家庭收入的40%,否则一场大病就可能让你倾家荡产!”
五年后的楼市,注定将上演一出有人欢喜有人愁的悲喜剧。大约20个核心城市的房产或许依然是硬通货,但90%普通城市的房产却在加速贬值。现在就果断出手,还是继续观望,取决于你对自己的未来有多大的信心。
"
发布于:四川省正好配资-国内配资官网-配资中国登录-查查看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